石英危机

石英崛起

精工于1978年推出的 Grand Quartz 石英表。

1974年,欧米伽推出欧米伽海上航行时计(marine chronometer),配备2,400,000赫兹的石英电路,精确度高达误差12秒/年。1976年,欧米伽又推出石英计时器,而后又推出配备液晶显示屏的石英计时腕表。

尽管技术上达到了飞跃,瑞士钟表行业总体并未接纳石英表。 当时瑞士的机械表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以机械表为基础的制表产业被奉为瑞士的国家象征。 因此,瑞士的众多表行认为没必要生产电子表。 同时,瑞士以外的众多制表公司则不断推进研发电子石英表。[22] 直至1978年,石英钟表市场份额超过机械表,以石英技术为基础的日本和美国制表公司逐渐崛起,而瑞士的制表行业停滞不前、陷入危机,故称“石英危机(quartz crisis)”。

随后,许多瑞士著名表行倒闭或消失,瑞士表业在经济层面和心理层面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1970年至1983年间,瑞士制表师人数由1,600人跌至600人;1970年至1988年间,瑞士表业的从业人数由9万人跌至2万8千人。[23][24][25]

而在瑞士之外,石英危机常被称为“石英革命(quartz revolution)”。在石英革命初期,美国众多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公司崛起,大量生产廉价石英电子表,包括德州仪器、仙童半导体公司、美国国家半导体,等等。而后,日本和香港的公司逐渐取而代之,大量占有市场份额,导致部分美国公司倒闭破产,其它的美国电子技术公司则逐渐停止生产电子手表,而将重心转移到其它电子仪器上。[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