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重陽之時,孝子賢孫總會放下手上工作,到祖先墳前拜祭。這個以祖先作為祭祀對象的活動,人們稱為「春秋二祭」。不過,傳統的春秋二祭卻不一定只是祭祀祖先。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錄了「秋祭」,當中有何義意及價值呢?
中國以農立國,傳統的春秋二祭也與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年來的豐收歉收,都是仰仗上天的恩賜,因此每年的春、秋之時,百姓都會以祭禮向上蒼表示敬意——春天祈求風調、五穀豐登;秋天則酬謝神恩,感謝上天一年來的照顧。可是,隨着城市的發展、鄉土文化漸漸消退,現代人已絕少務農為業,更遑論有春秋二祭的概念。
秋祭的意義
《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丞。」意思是因應四季之不同,祭祀也有不同。嘗和丞,是秋、冬二季的祭典,舉行之時正值陰氣由初至盛之時。古人在秋嘗之祭時,會「出田邑,發秋政」,用《禮記》的說法正是「順陰義」。朝廷是十分重視秋嘗,因為它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祭祀,是「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
至於民間,秋祭的意義更為豐富。中國以農立國,農業對老百姓而言,是頭等重要的事。然而,是歉收還是豐收,都不是人們能夠控制的。在現代,我們當然可以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這件事,但在古代,農民只能用「天命」來解說。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因此每年的秋天,無論如何,都必須好好答謝上蒼。而且,對農民來說,辛苦了一年,終於盼到收成這一天,怎麼可能不好好慶祝一下。因此,秋祭既是祭祀,也是娛人。
秋祭與非遺
2014年,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錄入了「秋祭」,內容是:「每年農曆九月、秋分及(或)重陽節,一些新界宗族在祠堂或祖先墓地舉行祭祖儀式。」其下又有11個子項目,分別是:10個新界宗族和1個九龍宗族的秋祭活動。
事實上,香港除了有以宗族為主祀單位的秋祭外,也有由慈善團體代表全港市民向上蒼表達謝意,並藉祭祀為全港市民祈福消災。
東華三院的秋祭大典
自1957年起,東華三院董事局每年農曆九、十月秋天時節,都會在上環文武廟舉行秋祭典禮,以承接中國「春祈秋報」的傳統。雖然秋祭典禮是在文武廟舉行,但卻無任何道教儀式。它是依據儒家傳統禮儀進行,主持者包括主祭者、典禮司儀及讀祝者。一直以來,擔任主祭者都是社會賢達,也是東華的前任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