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遭遇一些让人感到无比尴尬的时刻。无论是影视剧中的狗血情节,还是社交场合中突如其来的窘境,很多人都忍不住脚趾扣地,仿佛那份尴尬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旁观他人尴尬时也会感到难以自持?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呢?
01 尴尬感的起源
尴尬感,作为一种情绪,早在心理学界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指出,尴尬其实是一种本能的情感。它与内疚、羞耻等情感相似,都是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当我们体验到尴尬时,往往会感到不适,甚至伴随着脸红、出汗、坐立不安等生理反应。
心理学家Buss与Lewis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被评估”或“自己被暴露”时,尴尬感便会随之产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境:
在公开场合被赞扬或批评。
遇到熟人时,张口却叫错了名字。
外出时发现衣服上有污渍或袜子破了。
在众人面前跌倒或大哭。
伴侣在公众场合做出令人尴尬的举动。
这些情境都与“感到被评估”密切相关。我们常常会将想象中的观众的目光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自己所感受到的尴尬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尽管我们通常觉得是他人在评价自己,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自我评判。
02 自我暴露与尴尬
另一个导致尴尬感的因素是自我暴露。心理学家Saul提出,尴尬是人们在压抑内心自我暴露愿望时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我们内心渴望被他人了解或展示某些情感,却又因自身的“超我”所抑制时,尴尬便会随之而来。
例如,身体的暴露(如走光)、情感的暴露(如在公共场合表达情感)、私有物品的暴露(如同事突然造访不整洁的家)等,都是自我暴露导致的尴尬情境。
03 共情尴尬
此外,当他人处于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尴尬”的情境中时,我们也会感同身受。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情尴尬”。即使对方可能并不觉得尴尬,我们也会因自己的标准而判断对方的尴尬。这种共情往往源于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看到他人在社交场合中的“社死”时,内心的共鸣感让我们不禁感到窘迫。
04 尴尬的类型
德国社会神经学教授Krach在2011年提出了尴尬的四种类型:意外感知(AA)、意外非感知(AU)、故意感知(IA)和故意非感知(IU)。
意外感知:当事人无意中造成的尴尬,例如主持人不小心叫错嘉宾的名字。
意外非感知:当事人未意识到自己的尴尬,例如忘记拉拉链出门。
故意感知:当事人故意制造尴尬。
故意非感知:当事人明知自己在尴尬却选择无视。
数据显示,相比意外感知,意外非感知情况下,替代性尴尬的程度更高。当某人毫无自知地做了尴尬的事,旁观者的尴尬情绪便会被放大,形成一种社会心理的共鸣。
05 尴尬的利与弊
虽然尴尬感常常带来负面影响,但其实它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容易尴尬的人在社交场合中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束缚感和隔阂,但他们的共情能力往往更强。研究表明,容易感到尴尬的人更少表现出攻击性,因为尴尬能够成为冲动行为的“急刹车”。
此外,容易尴尬的人通常更亲社会,更愿意帮助他人,他们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性反映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这样的特质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
06 反思与学习
尴尬感也可以促使我们反思和学习。经历尴尬事件后,我们可能会反复思考“如果当时没有这样做,事情会不会更好”。这种反思不仅让我们对未来的类似情境有心理准备,还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认知与应对能力。
结束语
在生活中,尴尬是不可避免的,但理解尴尬感的心理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情境。无论是作为旁观者还是当事人,能够坦然面对尴尬,反而能让我们在社交中更加从容与自信。下次当你看到他人“社死”时,不妨试着微笑面对,或许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