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公共利益、物種保護、動物福利等理由,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日透過新聞稿呼籲,應以禁養為目標。
動團強調,禁養狐獴是為了保護這一物種並促進負責任的管理,狐獴是高度社會化的野生動物,生活需仰賴群體合作與複雜的社交行為,其生理與心理需求無法在家庭飼養環境中獲得滿足。飼養不僅傷害動物,也威脅公共安全與生態平衡。
許多獨飼案例皆顯示,不當飼養造成狐獴壓力性行為、自我傷害與攻擊傾向,對動物本身及飼主皆構成風險。圖片來源: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提供
人類適合飼養狐獴嗎? 動團指出三大問題
根據動團新聞稿,狐獴原棲息地在非洲南部的乾旱草原與沙漠地帶,常以多達20~30隻個體組成「族群」(mob), 牠們的一天幾乎被精確的社會分工與節律行為佔據,從哨兵觀察天敵,到覓食、哺育幼仔,每個成員都有分配的工作與角色。
動團認為,人類飼養狐獴有三大問題。一是動物福利受損:因狐獴與狗貓等經歷長期馴化的動物不同,其核心行為或習性需求不會因圈養繁殖多代而消失。狐獴最核心的自然行為之一便是挖洞,根據研究,狐獴會利用強壯的前肢與銳利的爪子,在沙土中建造多入口的地下洞穴,作為棲息、育幼與防禦的空間。即便在圈養條件下,狐獴依然會表現出強烈的掘洞行為,若人工環境限制了洞穴規模與結構,導致牠們行為受壓抑,並可能出現刻板行為與壓力反應。
第二則是安全風險,動團表示,狐獴有尖銳的牙齒,尤其在保護幼仔或食物時,可能咬傷人類。國外案例便有即使是從小飼養,長到約六個月大,便會有防禦與咬擊的本能行為。
最後是生態破壞的問題。日本沖繩在引入近緣物種——小印度獴(Herpestes auropunctatus)後,為控制其對原生物種的掠食影響,耗費近25年及巨額經費才將其根除。
即便在圈養條件下,狐獴依然會表現出強烈的掘洞等自然行為,但許多民眾採用籠鍊養方式飼養狐獴。圖片來源: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提供
動團:歐美多個國家禁養狐獴 韓國禁止動物咖啡廳
世界上有多個國家限制、甚至禁止狐獴及其他獴科動物的飼養與展示。新聞稿中舉例,歐洲的比利時、荷蘭、義大利與葡萄牙已明確禁止私人飼養狐獴;丹麥則允許部分展演場所(如動物園)持有,但私人需申請特殊許可,且實際上難以通過審核。美國也有多州嚴禁私人飼養狐獴。
近年流行的寵物咖啡廳,狐獴也成為部分咖啡廳的「招牌」。動保團體指出,由於動物咖啡廳的空間不足、長時間與遊客近距離互動、缺乏專業飼養管理等問題,導致動物承受持續壓力,並提高人畜共通疾病與意外傷害的風險,韓國2023年已正式通過禁止「野生動物咖啡廳」的規範,禁止將野生動物作為商業吸引手段。
動團表示,目前台灣尚無狐獴繁殖與買賣的明確規範,這導致來源不明與非法交易的風險升高。若允許合法飼養,則可能進一步刺激市場,增加嚴重不當飼養的亂象。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狐獴
#寵物
#飼養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