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许多流传很广的故事,其实你是无法准确找到源头的,有些可以说最初有好几个支流,最终才形成这个样子,小红帽这个故事也是一样,很难找到他最早究竟来自于那里,不过在中国版的小红帽里,吓唬小孩的方法在历史上还是有些蛛丝马迹的。
中国的故事版本里大多都是老虎吃人,据考证最早的这个说法不是老虎,应该是“麻胡”,意思是脸上长满了麻子的胡人,原形是历史上一个相貌凶狠的残暴将军,在民谣传说里,他就被专门编排成了专吃小孩的凶神恶煞形象。
但是这个吓唬小孩的说法,到了宋末明初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形,那就是他变成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故事,说是一个小女孩领着弟弟去外婆家,中途遇到一个老太太自称是他们的外婆,晚上睡觉的时候,老太婆就把小孩给吃了,小女孩因为很机智所以躲过了一劫。
这个故事基本的情节就是这些,跟小红帽基本上差不了多少,小时候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听过这样的故事,那么如此荒诞不经的故事究竟是如何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呢?
人类社会从采集发展到农耕之后,生产发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的采集是随采随吃,保存时间非常短,但是农耕社会就不一样,我们必须把粮食保存到下一个成熟季的到来,而且因为实在土地上耕作,不能随便离开这片土地,这样为了保护囤积的粮食和耕地,农耕社会的人就慢慢产生了非常强烈的防御意识。
古代社会到了晚上就漆黑一片,人类天生的恐惧感和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很自然的会产生各种想象的真实,比如各种吃人的动物和8妖怪,并且这种吃人的现象也非常有文化地域特色,北方自然就是老虎居多,到了南方就变成了狐妖,甚至是一种长的像猴子的鬼。
人们不断的编造出各种恐怖的谣言,吓唬小孩的同时,很大程度上连成年人都是相信的,但久而久之诸如老虎鬼怪狐妖等动物人们见到的并不多,所以慢慢就发展出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吃人的从动物开始变成了外婆,这个转变很重要,他 反应 了古代社会的一个普遍心理,那就是替罪羊效应。
外婆好难
在古代的谣言里,传说老人吃小孩是很常年的,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个老妇人定义成外婆呢,这主要是因为外婆相比于奶奶在古代的伦理关系里面,要远一些,如果要编排这么一个故事,外婆就是比奶奶更合适的一个存在。
那为什么要如此妖魔化老人呢,这就是谣言产生的一个普遍心理,替罪羊心理,那就是我们必须找一个人来充当这个坏蛋的角色,但是真正的坏蛋要么没见过,要么惹不起,所以就只能弄一个好欺负的,不会真的伤害到我们的。
在古代社会,女性是弱者,最好欺负,尤其是老太婆,既不能再生育,又不能再劳动,更是弱者中的弱者,最适合充当替罪羊,缓解民众的恐惧,这不是明显跟我们尊敬老人的传统相违背吗,但这些都是隐藏在人性深处的底层逻辑,是无法通过教化来改变的。
让弱小成为献祭的物品,这个不仅是老太婆如此,美丽的少女和孩童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命运,西门豹的故事里献给河伯和美女和《西游记》里吃小孩的妖怪本质上都是拿弱小来替罪,祈求神灵或者妖怪免于降罪给我们。
这种拿弱小替罪的心里,在加上农耕文明闭塞对外来人口排斥的特点,就形成了对四处游荡的和尚和乞丐的极端不信任和恐惧,本质上他们都是外来者,在熟人社会里外来人的生存空间很狭小,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
比如明代社会虽然商业很发达,人员流动很多,但同时关于流浪汉和偷小孩把他们的器官割下来做成药的传闻非常多,这个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如此严重的刑事犯罪指控,你总得有个证据什么的吧,这个根本不需要,在明代一旦爆发这样的谣言,会直接即将一群外来的乞丐抓出处死,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证据。
谣言总是从弱小的人下手,这种替罪羊心理国外也很普遍,比如中世界兴起的大规模的猎杀女巫运动,就是无缘无故的认为那些独居的老年女性是有罪的,该杀的,她们都是巫婆都受到了魔鬼的诱惑,尽管这种说法没有得到过任何证实,但依然兴起了大规模的长时间的猎杀女巫的活动,甚至还煞有介事的除了一本书,来介绍如何辨别和杀死女巫。
有种说法是,独居女人都爱养猫,在杀女巫的同时也大量杀死猫咪,这直接导致了欧洲中世纪鼠疫的大流行,这也算是一种对猎巫活动一个巨大而讽刺了。
谣言的兴起总是伴随着无端的替罪羊心理,但是谣言的大规模爆发也不单纯是谣言本身起到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自身已经存在问题了,所以才会给谣言传播的土壤。
荒唐的叫魂案
谣言从来都不是孤立产生的,各种鬼怪吃人盛行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战争,灾难和瘟疫,或者是朝代更迭的敏感时期。
《聊斋志异》里讲过一个非常恐怖的故事叫做《野狗》,说的是战乱之后出现了僵尸,而僵尸之间在讨论这要被野狗吃掉这样的事情,这个听起来有点荒诞的故事背景就是明末清初的大规模战争,以及朝代更替期间的那种不能明说的恐惧,所以才有了这个一个故事。
各种谣言看起来荒诞,但是真的要传播开来,必定有一定的社会土壤,但乾隆年间发生的一次“叫魂”案折腾了大半个中国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么一个太平盛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唐的事情呢。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江南地区有人发现和尚把写有人命的纸和小孩的头发之类的物品带在身上,这种的配置让当时的人们固执的坚信,和尚通过这些行为可以将小孩的魂魄叫走,于是和尚被扭送到官府,这个案件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有名的叫魂案。
本来是一起很普通的迷信案件,古代官员虽说能力不怎么样,但毕竟都是读圣贤书出来的,孔子对于怪力乱神的态度,深深的影响着读书人,读书人一般对于这种事情基本上是不怎么相信的。
但问题就在于偏偏全国好几个地方都发生了类似的叫魂案,江南地区民众反映非常强烈,同时乾隆皇帝也想借着这次机会整顿一个这个官场,于是一场闹剧终于演变成了全国性的案例打击叫魂的人和他们背后的神秘组织,一时间上上下下各级官员都在向上级汇报辖区内的叫魂事件,这个大清个都在为这件事焦头烂额。
最终在几个军机大臣的严查之下,终于查出了事情的源头,并上书皇帝明确表示这只是一场误会而已,报上来的所谓罪大恶极的人,那些久经官场的军机大臣们一眼就能看出他们只不过是老实的和尚或者乞丐而已。
最终这场巨大的,当封疆大吏都丢了官的叫魂案就这么结束了,这说明看似风平浪静的乾隆朝,实际上矛盾已经很尖锐,人口的剧增和土地稀缺之间的矛盾,必然造成大量的流动人口,而这些流动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争斗,成了这次谣言肥沃的土壤。
谣言几乎都是由底层民众产生,这种处于对情绪发泄的谣言往往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人会对他的后果深思熟虑,只不过是情绪的简单发泄,但是一旦酿成大规模流行的各种谣言,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伤害。
明白了谣言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面对传闻的时候,哪怕是很多人都在说的传闻的时候,我们也必须保持一颗谨慎的心,谣言止步于思考,盲目的表达情绪只会让你成为传播谣言的一个环节而已,当你回过头来再看,也许会发现自己当初竟相信过这样的话,就像自己真的相信,老外婆会吃小孩子那样。
小结:尽管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但是农耕社会给我们留下来的防御心理依然在主导着我们的思维习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喜欢把所有的外乡人赶走,这种想法都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烙印,在现在化的社会里,要尽量避免对陌生人的恐惧,当然这种陌生人既包括了外乡人,也包括了外国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