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动天下的绝代佳人杨贵妃,本名杨玉环,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她天生丽质,肤若凝脂,眉目如画,一颦一笑间尽显万种风情。因其倾国倾城的美貌,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被册封为贵妃,宠冠六宫。杨氏一族也因此飞黄腾达,其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权倾朝野。然而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长安。次年六月,唐玄宗仓促西逃,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兄妹。在众怒难犯之下,唐玄宗为求自保,只得忍痛赐死杨贵妃,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年仅三十八岁。更令人唏嘘的是,杨贵妃死后还被后世冠以红颜祸水的骂名,成为政治牺牲品。
关于杨贵妃之死,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不死传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诗句暗示杨贵妃可能并未真正死去。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俞伯平提出杨贵妃东渡日本之说,这一观点得到周作人的支持。据日本民间传说,当时被缢死的实为杨贵妃的贴身侍女。禁军首领陈玄礼被杨贵妃的美貌所打动,与高力士密谋,暗中将她救出,并派人护送其东渡日本。传说杨贵妃在日本山口县定居,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食,活到68岁高龄。至今山口县仍保留着杨贵妃墓,被称为杨贵妃之乡。不过这些说法缺乏确凿史料佐证,更多是后人美好的想象。
展开全文
其二是缢死佛堂说。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马嵬驿兵变时,将士们先诛杀杨国忠父子,禁军将领陈玄礼认为杨贵妃才是祸国根源,要求唐玄宗处死她。玄宗在万般无奈之下,命高力士将杨贵妃带至佛堂,用白绫缢死,随后将遗体置于驿道西侧示众。《资治通鉴·唐纪》补充了更多细节:玄宗起初为杨贵妃辩解,称她深居后宫,不可能参与杨国忠的谋反。但高力士提醒说,将士们已杀杨国忠,若贵妃仍在皇帝身边,军心难安。最终玄宗不得不下令处死爱妃。《唐国史补》则记载杨贵妃被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下。这些正史记载都指向缢死这一结局。
其三是死于乱军说。唐代诗人的作品却提供了不同线索。杜甫在《哀江头》中写道: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血污二字暗示杨贵妃可能死于缢刑之外的惨烈方式。温庭筠《马嵬驿》中埋血空生碧草愁的描述,更直指现场曾有大量血迹。李益在《过马嵬》诗中太真血染马蹄尽的句子,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长安陷落后,叛军大肆屠杀,马嵬驿的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上得知家人遇害的噩耗,在极度悲愤之下,很可能将杨贵妃乱刀砍死。这种死法虽然残酷,但更符合当时群情激愤的场景。
杨贵妃的死亡真相至今仍是个谜。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改变不了这位绝代佳人悲惨结局的事实。她的故事,成为后世文人墨客不断吟咏的题材,也引发人们对红颜薄命、帝王无情的深刻思考。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叹: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这段凄美的爱情悲剧,永远定格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